2025 年 6 月,人工智能领域再度掀起人才震荡 ——Meta(原 Facebook)从 OpenAI 挖走四位华人顶尖研究员,分别为中科大校友于佳慧、浙大校友毕树超、清华校友赵盛佳和北大校友任泓宇。这四位均为 OpenAI 核心技术团队的关键人物,其动向不仅折射出科技巨头间的 “钞能力” 较量,更预示着开源与闭源路线的竞争进入深水区。
四位华人学者:OpenAI 的技术支柱
此次离职的四位研究者均在 OpenAI 担任核心技术岗位:
赵盛佳(清华校友):作为初代 ChatGPT 到 o3 预训练的全程参与者,其在大模型训练框架搭建中扮演关键角色;
任泓宇(北大校友):主导 o3-mini 开发及开源模型计划,曾在 o3 发布中展示模型编程能力,是 OpenAI 开源战略的重要执行者;
于佳慧(中科大校友):曾任谷歌 Gemini 多模态视觉负责人,加入 OpenAI 后领导感知团队,推动 “基于图像的思考” 等前沿研究;
毕树超(浙大校友):拥有谷歌工程总监及 Youtube Shorts 创始经验,在 OpenAI 负责多模态后训练,擅长将工程能力注入 AI 研发。
值得关注的是,四人中三人拥有斯坦福或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背景,且均在顶级科技公司(谷歌、英伟达等)积累过研发经验,其技术视野与管理能力对 Meta 的多模态布局具有战略价值。
Meta 的 “挖角” 逻辑:剑指开源生态扩张
这已是 Meta 半年内第三次从 OpenAI 挖人,累计挖角数量达 8 人,且目标集中在多模态训练、强化学习后训练、模型开源等领域。扎克伯格的策略清晰指向开源路线的竞争力构建 —— 通过吸纳 OpenAI 的实战派 Leader,Meta 试图加速 Llama 模型在多模态场景的落地,例如图像理解、视频生成等领域。此前,Meta 凭借开源 Llama 系列模型已在学术界和中小企业中积累生态优势,而此次挖角或推动其向工业级多模态应用突破。
反观 OpenAI,尽管奥特曼曾公开表示 “核心团队稳定”,但四位华人学者的离职及内部 Slack 账户被停用,暴露出其在人才保留机制上的短板。有消息称,OpenAI 已被迫启动薪酬调整计划,但面对 Meta“高薪 + 开源理想” 的双重吸引力,留住顶尖人才的难度显著增加。
行业影响:开源与闭源的路线之争
这场人才流动本质是 AI 技术路线的博弈:OpenAI 以闭源模式构建商业壁垒,而 Meta 通过开源生态吸引技术理想主义者。对行业而言,更多顶尖人才转向开源阵营,可能加速 AI 技术的普惠化 —— 例如,多模态 Llama 模型的开源或将降低中小企业的研发门槛,推动 AIGC 在教育、医疗等场景的普及。
与此同时,人才争夺战推高了行业成本。数据显示,头部 AI 研究员的年薪已从 2023 年的百万美元级跃升至 2025 年的 200-300 万美元,且附带股权激励与项目主导权等条件。这种竞争态势既凸显了 AI 人才的稀缺性,也暗示着技术突破正进入 “拼人才、拼资源” 的新阶段。
随着更多华人学者在国际 AI 舞台崭露头角,其职业选择不仅影响个人发展,更可能重塑全球 AI 产业格局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杨方配资-杨方配资官网-配资资金-股票配资收益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