丞相这一生中,真正被“自己人”坑过的也就两位,一位是因大意失去街亭的马谡,另一位便是本文主角——李严。
李严,字正方,出生于南阳。年轻时便以郡吏身份步入仕途,因才干出众,在荆州小有名气。曹操攻打荆州时,荆州内部大多选择投降曹操,但当时任秭归县令的李严却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决定——他选择向西奔蜀。
李严的这个选择值得深入探讨。当时刘备正匆匆撤往夏口,李严自然不敢冒险投奔他;而放弃处于鼎盛时期的曹操又是为何?从后来李严的言行来看,他私心颇重,非常善于计算自己的利益。如果选择投靠曹操,凭他的身份和资历恐怕难以获得重要职位,而入蜀则是最合适的选择。那么为什么不去投靠孙权?看他最终获得的职位就能说明一切。
李严没料到的是,这个选择竟极大提升了他后来的政治前途。刘璋听闻李严在治郡方面的良好声誉,一上来就任命他担任极为棘手的成都令。李严不负众望,将益州郡的治理井然有序,名声大振。
展开剩余78%在益州,李严的仕途可谓顺风顺水。反观刘璋手下另一员大将法正,当时还在新都县做县令,且因被地方官员诽谤而心情郁闷。
然而,两人的命运随着刘备入蜀出现重大转折。刘备从葭萌关南下,在涪城、绵竹与刘璋军队展开两场激战,益州军士气大溃。刘璋重用的护军李严也在关键时刻叛变,加上皇亲国戚中郎将吴懿临阵倒戈(建安十八年,李严署护军职务,拒绝迎敌先主,在绵竹率众归降刘备),刘璋军队从此失去正面抗战的信心,只能守城固守。刘备对李严的投诚给予了丰厚回报,任命他为裨将军。
攻占成都后,刘备封李严为犍为太守、兴业将军,无论文职还是武职,职位都大幅提升。李严也展现出过人的能力。彼时益州法纪松散,德政欠缺,刑罚不严。他参与制定了由丞相主导的《蜀科》,同参与者均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:军师诸葛亮、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法正、昭文将军伊籍、左将军西曹掾刘巴。《蜀科》为丞相推行“以法治蜀”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218年,刘备北上攻汉中,益州豪族趁机作乱,盗贼马秦、高胜等人在郪县聚众起兵,迅速聚集数万人,一路攻至距成都不远的资中县。此时益州主力多已北上,李严挺身而出,虽然先主在汉中未能发兵援助,但李严率领郡兵五千人迅速讨伐,斩杀马秦、高胜,余党溃散,复归民籍。
不久,南中之乱爆发,实力最强的越巂夷王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,李严再次担当救火队员,赶赴前线,将敌军击退。
一句话总结:李严武艺高强,战斗力十足!仅凭本郡士兵便平定两股叛乱,这背后也体现了他审时度势、果断决断的能力。相比之下,绵竹战场上的降将则显得格外干脆。
李严稳定了后方,立下汗马功劳,刘备因此加封他为辅汉将军,兼任原郡守。虽然“辅汉将军”只是杂号将军,但听起来就像是核心骨干人物。
这点从后来刘备汉中王劝进表中十一位领衔大臣名单也能看出:
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;
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许靖;
营司马庞羲;
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射援(射坚出身扶风世家,与皇甫家有世交,少有美名,品行高尚,备受士人称赞);
军师将军诸葛亮;
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;
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;
征西将军黄忠;
镇远将军赖恭(交州刺史,后被苍梧太守吴巨逼走,回零陵故里);
扬武将军法正;
兴业将军李严。
李严终于迈入蜀汉核心层!这正是他不投降曹操所换来的巨大政治回报。
任犍为太守期间,李严修凿天社山,修筑沿江大道,兴建基础设施,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,使郡城焕然一新,百姓欢喜,楼台壮丽,成为全州的胜景。
夷陵大败后,刘备退守永安,任命李严为尚书令,熟悉内廷政务,并调其兵马驻守永安。之所以选李严,是因为在十一人的核心团队中,嫡系成员只剩丞相诸葛亮和李严。赖恭、射援并非刘备嫡系,关羽、张飞、黄忠、法正相继离世,复兴汉室的重任只能由丞相独挑。从能力、地位和资历来看,真正能辅助丞相的只有李严。谁曾想他后来竟会被利欲蒙蔽,走上争权之路。
刘备临终时,将幼主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,虽有两位托孤大臣,刘备真正信任的只有丞相。临终嘱咐: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这完全将国家大业交付给丞相。
其实,李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副手,主要职责是守护益州东大门,平时在成都勤王。刘禅继位后,依旧执行刘备遗愿,诸葛亮被封武乡侯,开府治事,领益州牧,掌控军政财大权。李严封都乡侯,假节,加光禄勋。
然而李严并未完全理解刘备的用意。随着权力提升,他的私心逐渐膨胀。作为托孤大臣之一,他对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相府极为不满,开始试图与丞相争夺权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杨方配资-杨方配资官网-配资资金-股票配资收益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